做好新形势下监测工作 全面服务亳州“一都一区一基地,一城一市一中心”六一战略,重点在以下四个方面发力:
一是助力打造世界中医药之都。中医药一直是我市的首位度产业。在推进中药农业规范化种植、抓好中药产业基地集聚建设、优化升级中医药产业结构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我市的中医药尚未建成国家级产业园区,大中型药企零星分布,深度加工药企屈指可数,集群化、产业化、集约化、一体化有待提升,深度加工、深度融合发展后劲不足,中医药企业废水、废气治理各自为政,不仅造成了重复建设,而且处理的效果难以达到预期;再加上药渣尚未得到综合利用,不仅导致了可利用资源的浪费,而且不利于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打造世界中医药之都任重道远。作为全市生态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要积极围绕构建国家级中医药园区、助力产业结构调整和做大做强、为中医药生产废水和废弃减污降碳出实招、为中医药药渣的综合利用找出路。
二是正视差距找准短板,强化管理提升水平。生态环境监测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工作,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就全市监测能力现状而言,差距不小,亚历山大,无路可退。亳州监测中心资质认定项目总数仅为80个,不足合肥市监测中心的四分之一,不足马鞍山、淮北、宿州、滁州、六安、宣城、铜陵、池州、安庆等9市的一半。各县区监测站均存在人员严重不足,仅能开展化学需氧量、氨氮、噪声几个常规监测项目,无法胜任独立开展执法监测、应急监测工作。严格按照“三严三实、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要求,每月组织业务骨干进行不少于1次监测业务培训。全面开展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对《程序文件》和《质量手册》持续进行更新完善。积极参加国家环境监测总站和省监测中心组织的实验室能力验证考核,持续提升监测中心监测能力和水平。
三是做大驻市做强县级,提升监测能力。对照省生态环境监测实施方案的工作要求,全方位找差补缺、精准摸清短板,多方争取省、市资金支持,加快推进监测能力现代化建设,配齐相关仪器设备,全面启动地下水(17项)和地表水(8项)共计25项监测因子的扩项计划。力争2023年底前,驻市监测中心形成地表水61项监测能力、地下水93项监测能力;支持县区监测机构能力建设,加强对县区站的业务指导,做强县区监测力量,督促各县区监测人员回归监测岗位,加强基础监测能力配置和技术培训,助力县区监测站尽快形成地表水26项、地下水39项、重点废气监测能力,为环境管理和精准执法提供坚强保障。
四是坚持监测党建引领,做新时代监测工作的答卷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刻认识加强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做好监测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始终将确保监测数据“真、准、全”作为监测人首要职责和职业操守,发扬“严、真、细、实、快”工作作风;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稳得住心神、负得起责任、扛得起使命、装得下委屈、把得住底线,做新时代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答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