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教育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事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国的14亿人口有6亿在农村。与城市中小学相比,农村开展环境教育存在教育经费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人文亲情教育缺失等诸多短板。加上各级各部门重视程度不够、学科渗透方式较单一且不平衡等,农村中小学环境教育问题已成为制约全民生态保护意识提高的瓶颈,加强新农村中小学环境教育势在必行。对此,笔者建议如下:
做好顶层设计。细化环境基础教育体系。统筹环境基础教育、专业教育、在职教育和社会环境教育均衡发展,做到城镇和乡村统筹兼顾,尤其是做好“十四五”农村教育规划,从体制机制上补齐发展基础薄弱、发展动力不足等短板。
深化学科渗透。可以在小学的自然课程、中学的地理课程中融入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内容,在劳动等学科中增加有关生态环境保护、废旧资源和再生资源利用环保手工制作等内容,逐步实现在义务教育阶段贯穿可持续发展思想,增加环境教育内容。
开展课外实践。农村生态环境资源丰富、空间广阔,与城市相比,在农作物秸秆利用、面源污染防治、规模化畜禽养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方面具有实践条件优势。可组织农村中小学生开展各类环保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生产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提高环境意识。
构建环境文化。加强农村环境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稳步提高基地的数量、质量,加强基地的管理和运作,发挥基地的示范引领作用。订阅环保专业报刊杂志,采取墙体宣传、卡通标识、板报等多种形式,将环境知识、意识、态度、行为的培养融入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全过程。
提升智慧化水平。充分借助政府网站、各级宣传教育平台、微信微博和公众号等社会化媒体,开展网上环保宣传教育和学习,组织学生远程参观通过云平台开放的环保公众设施等,拓展学生的生态环境视野,弥补政府和社会公共环境教育资源的不足。